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冰川跃动是多种冰川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近年来与冰川跃动相关的冰崩、冰川垮塌、冰川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使其成为国际国内冰川学研究的热点。依据对现有文献的统计发现,全球总计约有1 850条跃动冰川,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和亚洲高山区,其中我国西部约有跃动冰川146条。跃动冰川可通过其特殊的表面形态标志,跃动前后冰川末端位置、表面高程和运动速度的变化,以及跃动产生的地貌学和沉积学特征来进行鉴别。跃动冰川的特殊运动模式主要由其内部和底床特性决定,包括冰内/冰下的热力学、水力学与形变等参数及变化过程等。现有大多数跃动冰川研究是基于各类遥感技术,主要着眼于跃动冰川表面变化,并据其对冰川跃动的可能机制进行分析。由于遥感方法精度有限且受天气、地形条件等的制约,同时无法获取冰内/冰下关键参数,因此野外现场观测在这些参数获取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限于冰内/冰下参数野外观测数据的缺乏,目前对冰川跃动机理的认识仍局限于早期提出的水力学和热力学两种机制,无法解释同一区域具备不同跃动机制的冰川共存,以及部分冰川跃动从冰川下部发起等问题。同时,在气候变化对跃动冰川的影响研究以及冰川跃动的模拟和预测等方面还有较大欠缺,需要在未来研究中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52.
介绍了新疆地震台网测震资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背景,分析了系统的架构与设计方案,及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后阐述了该系统的实现方案并将其加以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53.
天山托木尔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沉积序列及其初步年代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谷冰川,规模最盛时冰川长分别为47 km、60 km、≥70 km.  相似文献   
54.
利用MATLAB语言结合DK-1仪器的工作特性设计滤波器,并且利用DIMAS中WSGNPLOT地震分析软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WGSNPLOT软件中长周期滤波器近震分析结果不理想的问题。提高近震的分析质量,并且对这个滤波器的工作特性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5.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以2004年之后的Landsat TM/ETM+和ASTER遥感影像为基础,参考第一次中国冰川目录及其他文献资料,经过影像校正、自动解译、野外考察、人工修订、交互检查和成果审定等技术环节,完成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5.5%的现状冰川编目,确定中国目前共有冰川48571条,总面积约5.18×104β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54%,冰川储量约4.3~4.7×103βkm3。中国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0.5β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0~50.0βkm2的冰川为主,面积最大的冰川是音苏盖提冰川(359.05βkm2)。中国西部14座山系(高原)均有冰川分布,其中昆仑山冰川数量最多,其次是天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这5座山系冰川数量占全国冰川总数量的72.3%;冰川面积和冰储量位列前3位的山系分别为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天山,尽管喀喇昆仑山冰川数量和面积均小于喜马拉雅山,但前者冰储量高于后者。从冰川海拔分布来看,海拔4500~6500βm之间是冰川集中发育区域,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5以上。冰川资源在各流域分布差异显著,东亚内流区(5Y)是中国冰川分布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级流域,约占全国冰川总量的2/5以上;黄河流域(5J)是冰川数量最少、规模最小的一级流域,仅有冰川164条,面积126.72βkm2。新疆和西藏的冰川面积和冰储量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9/10。  相似文献   
56.
新疆数字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地震监测台网从1970年前的4个台发展到2008年数字测震台网建设完成以后,共有测震台站63个,结合邻省的15个地震台站的实时数据,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阿勒泰构造小区、西准噶尔小区、北天山西段、南天山东段和西段现今的地震监测能力为1.5~2.0级,东天山为2.0~2.5级,西昆仑、阿尔金和交汇区为2.5~3.0级,乌鲁木齐和喀什附近地区的现今监测能力为0.5~1级。新疆数字测震台网的建设着重考虑了对新疆活动构造的监测,目前对新疆大部分活动断裂带的监测能力都在1.0~1.5级,这对今后的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利用2000年的Landsat5遥感数据、1970年和2009年的冰川编目数据, 对天山中段南坡开都河流域和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的冰川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结合地面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南北坡冰川变化的差异性. 研究表明: 1970-2009年间, 两流域冰川面积减少了494.33 km2, 占总面积的26.8% (0.8%·a-1); 冰川储量减少了32.73 km3, 占总储量的27.9% (0.8%·a-1). 其中, 2000-2009年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年退缩率(1.3%·a-1)比1970-2000年(0.6%·a-1)大; 冰储量减少的速率略大于面积缩小的速率, 说明冰川面积缩小的同时, 其厚度在迅速减薄. 1970-2000年和2000-2009年间, 玛纳斯河流域的冰川年均面积退缩率分别为0.5%·a-1和1.4%·a-1, 开都河流域的冰川年均面积退缩率为0.9%·a-1和1.1%·a-1, 显示出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在2000年后呈加速萎缩趋势. 影响研究区冰川变化的主因是气温, 而夏季升温幅度及降水的不同是造成南北坡冰川差异性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基于以往钻井资料和相关测试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初步分析探讨认为凤山盆地为一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白垩系九佛堂组页岩层系总厚度大,上部频繁交替的致密泥质岩可作为良好的盖层,为形成页岩气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存条件,具备一定的页岩气成藏潜力。同时,周边地区中生代断陷盆地沉积环境多与凤山盆地类似,白垩系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厚度大,且在已有油页岩钻孔有涌气显示,分析可将该页岩层系作为页岩气勘查突破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9.
冰川的监测一直是冰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008年对天山东段博格达峰南坡的黑沟8号冰川末端进行了地面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 获取了该冰川末端的影像, 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控制信息. 在Lensphoto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 测得了冰川末端的0.11 km2 DEM数据. 采用同期测量的GPS数据检验得知, 摄影测量所得DEM数据在高程上的平均误差为1.92 m, 标准偏差为3.47 m. 地面旋转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冰川测量手段, 可以在典型冰川测量和冰川重要部位(例如冰川末端、 冰崖等)的测量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0.
玉龙喀什河源区32年来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根据航空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玉龙喀什河源区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70~2001年本区冰川总体上以稳定冰川的数量占多数,但由于部分冰川的退缩使得整个研究区的冰川表现为萎缩的趋势。1970~1989年冰川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冰川面积、储量分别增加了1.4 km2、0.4781 km3,约占1970年研究区相应总量的0.12%、0.19%;而1989~2001年的冰川面积、储量分别比1970年减少了0.5%、0.4%,是西北干旱区冰川面积变化幅度最小的区域。分析认为该区域1970~1989年冰川扩大可能与该地区的冰川对20世纪60年代末温度降低、降水量增加有10~20年滞后响应有关;1989~2001年冰川退缩,主要受温度快速上升影响,而丰富的降水对冰川退缩起到缓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